您所在的位置: 主页 > 健康资讯 > 健康大讲堂 >

健康资讯

健康大讲堂

福州中医如何认识并治疗胆管瘤?

字号: + - 14

  

  胆管瘤是指发生于胆管系统衬覆上皮的恶性肿瘤,按所处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瘤和肝外胆管瘤两大类,具有恶性程度较高、病情发展较快、死亡率较高等特点,发病的年龄多在50至70岁之间,年轻化趋势明显。近年来,胆管瘤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。那么,中医如何深刻认识胆管瘤的病因病机呢?中医又如何对胆管瘤进行辨证治疗呢?我们邀请福州国德中医肿瘤研究院肿瘤专家、福州国德医院肿瘤医院肿瘤科王欣主任来谈一谈。

  中医对胆管瘤的认识渊源

  中医将胆管瘤归属于"胁痛""腹痛""黄疸""癥瘕"等范畴。黄帝内经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曰:"肝病者,两胁下痛引少腹,令人善怒。"黄帝内经《素问·刺热》曰:"肝热病者,小便先黄......胁满痛,手足躁,不得安卧。"黄帝内经《灵枢·经脉》曰:"胆,足少阳之脉,是动则病口苦,善太息,心胁痛,不能转侧。"以上论述与胆管瘤类似。

  胆管瘤的形成与其他肿瘤的形成一样。黄帝内经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云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《外证医编》云:"正气虚则成岩“。传统中医学认为,肝与胆相表里,胆附于肝。《难经·四十二难》云:胆在”肝之短叶间“。黄帝内经《灵枢·本输》亦云:胆为”中精之府“。胆功能有赖于肝功能的正常发挥。胆管瘤的发生即是基于肝功能的失调。

  中医对胆管瘤的病因分析

  王欣主任认为,胆管瘤病因复杂,病机多变,临床难见单一的发病病机,常多表现为虚实夹杂,寒热错杂;总体而言是由内、外致病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,使正气受损,致气滞血瘀,痰凝湿聚,内生热毒而形成的疑难疾病。从内因上讲,多归于情志内伤,或大怒伤肝,或忧思脾郁,皆可使肝主疏泄功能失调,肝血瘀滞,气阻络痹,日久可形成肿瘤。

  从外因上讲,主要有两点:一是偏食肥腻之食,或过量饮酒酗酒,损伤脾胃,造成湿热内生,郁遏肝胆,导致肝疏泄不畅,胆液不得下泄,从而形成胆管瘤;二是外感湿热之邪,在人体正虚的情况下,湿热等外感邪毒因虚而入,内蕴中焦,湿郁热蒸,外泄无门,进一步蕴结成毒,久而久之形成胆管瘤。总之,胆管瘤病因不外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。

  中医对胆管瘤的辨证治疗

 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。中医治疗胆管瘤也需要通过辨病对疾病进行认真剖析,明确诊断,继而辨证,确定证候的原因、性质、病位。赵春天主任认为,胆管瘤根据病机演变主要有四种证型,即湿热蕴蒸型、热毒炽盛型、寒湿郁滞型、脾阳虚衰型。

  由于胆管瘤的主要病机在于湿浊阻滞,肝胆功能失调;随血外溢,胆液不循常道;肝犯脾土,造成脾胃不和。因此,胆管瘤的中医治疗大法可为疏肝利胆,祛湿利尿,健脾和胃。就祛湿这一点而言,若湿从热化,当施以清热利湿;若湿从寒化,当施以温中化湿。

  王欣主任认为,胆管瘤临床以湿热蕴蒸型和热毒炽盛型多见,方用茵陈蒿汤合平胃散加减。其中,茵陈蒿汤源于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,由茵陈、栀子、大黄三味药物组成,三药合用,具有清肝胆之热、利湿、退黄之功效。平胃散在于顾护脾胃之气。

  技术推荐:

  中医抗瘤消瘤体系,现代与传统中医融合抗瘤消瘤

  福州国德医院中医肿瘤医院”中医抗瘤消瘤体系“是以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为学术指导思想,融会贯通中医典籍,博采众长,去伪存真,结合现代肿瘤治疗技术特点及临床诊疗经验,标本兼顾治疗,既能减轻改善患者当前出现的症状问题,也可以让患者病情稳定下来,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。此治疗体系适用于各类各期的肿瘤病患群体,特别是经过西医放化疗、手术治疗后的病人。

  融会贯通传统中医名方、验方

  福州国德医院肿瘤医院的大力支持下,由老中医专家及民间确有专长中医医师组成的科研团队,收集整理大量的经方、验方、古方抗瘤,并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、去粗取精、反复推敲、临床辩证中加以改良、精进。

  引进现代中医治疗技术抗肿瘤

  院内引进的现代中医治疗技术,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与治疗验证,行之有效,疗效确切。采用热效应技术直接针对肿瘤病灶,起到防治肿瘤细胞扩散转移的效果,同时也能增加口服中药的吸收,软坚散结,化瘤镇痛,改善各种肿瘤带来的并发症。不仅仅以治瘤为目的,更注重治人,更多考虑到患者为什么会得肿瘤,究其病因对症下药,注重整体,配方亦是千变万化,因人而异,从多方位、多层次、多角度地去对抗肿瘤。